中经评论:不断提高湾区“含金量”

2024-12-24 14: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不久前,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交通流量带来发展增量,这将加速大湾区城市群的高效互联互通,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越织越密的立体交通网,见证着一个世界级湾区的崛起。

  这片区域囊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是我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广东,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签约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达到2.26万亿元。

  体量大、质量高并不是湾区经济的全部。从“深港通”到债券“南向通”,再到“跨境理财通”,从港澳建筑工程和专业人士跨境执业到商事登记跨境通办,再到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5年多来,粤港澳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规则机制“软联通”向纵深推进,“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粤港澳三地对大湾区“一体化市场”的理解也逐步深化,锚定“市场共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同时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四大湾区中的后来者,与其他湾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比如,国外的实践证明,湾区发展要获得成功,就要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分工协同化、营商环境包容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呢?

  一方面要以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河套被赋予了“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等使命。一年多来,深港合作项目加速落地河套,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相继进驻河套深圳园区,深港协同创新加速连接。

  另一方面要以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带动科创和产业协同发展。如今,位于广东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设施与港澳科研院所互促效益显著:东莞散裂中子源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完成超100项实验课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专线连接港澳提供算力服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度参与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建设。面向未来,粤港澳要持续携手推进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

  当然,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还要发挥湾区的牵引作用。也就是要不断扩大湾区经济的“含金量”,将其自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方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乘势而上,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笃定前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经评论:首发经济魅力在于“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刘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不断提高湾区“含金量”

2024年12月24日 14: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不久前,国家重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交通流量带来发展增量,这将加速大湾区城市群的高效互联互通,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越织越密的立体交通网,见证着一个世界级湾区的崛起。

  这片区域囊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是我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同心勠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路相通、城相融、心相连。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8万亿元,到2023年突破14万亿元。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广东,今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达成签约项目1933个,资金总额达到2.26万亿元。

  体量大、质量高并不是湾区经济的全部。从“深港通”到债券“南向通”,再到“跨境理财通”,从港澳建筑工程和专业人士跨境执业到商事登记跨境通办,再到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涵盖食品等23个领域70项标准……5年多来,粤港澳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规则机制“软联通”向纵深推进,“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粤港澳三地对大湾区“一体化市场”的理解也逐步深化,锚定“市场共享”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同时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四大湾区中的后来者,与其他湾区相比,仍有一些差距。比如,国外的实践证明,湾区发展要获得成功,就要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分工协同化、营商环境包容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大力发展湾区经济呢?

  一方面要以重大合作平台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合作向纵深发展。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河套被赋予了“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等使命。一年多来,深港合作项目加速落地河套,香港科学园、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相继进驻河套深圳园区,深港协同创新加速连接。

  另一方面要以加快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带动科创和产业协同发展。如今,位于广东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设施与港澳科研院所互促效益显著:东莞散裂中子源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完成超100项实验课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专线连接港澳提供算力服务;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度参与鹏城实验室“鹏城云脑”建设。面向未来,粤港澳要持续携手推进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

  当然,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还要发挥湾区的牵引作用。也就是要不断扩大湾区经济的“含金量”,将其自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其他地方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乘势而上,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笃定前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经评论:首发经济魅力在于“新”

(责任编辑:刘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